打波都講TSA


@劉兆生 - 2016/01/01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近日,球友看過港台一個節目,問我:「在球場上,你係乜乜乜?」

我窒了一窒,為了拖延時間,惟有重複反問:「在球場上,你問我係乜乜乜?」

「好啦!」我再敷衍他,「在球場上,我係專操TSA的!」

「何解?」球友問。

先來一件往事。有次我問另一朋友他唸小二的女兒,她剛學打高球,最喜歡打橙波,但她老豆孤寒成性,嫌橙波貴,於是我問她:「如果你有十個白波,每打失兩個白波可以換到一個橙波,你想要多次個橙波?」

她答:「0個,因為我要追求好成績,鞭策自己每次最多打失一個白波!」

我便誇獎她:「叻女!細細個已懂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前途無限,錢途唔知!」

如果你有10粒糖......

但我最近才知,TSA的問題不是這樣的。問題是:「如果你有10粒糖,每2張糖紙可以換1粒糖,你有幾多粒糖?」答案是19粒!這當然很多家長也會答錯,何况是小二學生。

且慢!答案19粒仍然是錯,我要求的正確答案是「18粒無糖紙和1粒有糖紙的糖」!

我承認我小二時已喜愛鑽牛角尖,鑽牛角尖就是奠定我將來一定要修讀數學的性格(無奈今天我怎能叫我先父從棺材彈起來作證呢!)。

OMG!TSA真好,小學階段已要接受有這像「大學應否主修數學」的能力傾向測驗(Aptitude Test)。如果由我出題,我更會精密的問:

「如果你有p粒每粒有只得一張糖紙包住的糖,每q張糖紙可以換n粒同上有糖紙包住的糖,你有幾多粒糖,包括剝了糖紙和未剝糖紙的?假設p、q和n是整數的話!」

對不起,既然TSA的問題猶如選拔尖子,問題一絲不苟是有需要的;而且,這亦是向孩子灌輸求學不是求分數的認真學習態度嘛!

求學不是求分數

再看看其他非數學科問題,亦大歎吾生也晚。TSA為何不早50年推出,多少港產天才兒童沒發掘出來?唉!我們做家長的一代,當年豈不是全輸在起跑線,除了李嘉誠、......

所以,姑勿論TSA設計的出發點為何,我已有蓋棺定論。更加唔得掂,原來這個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不是來評估小學生,是用來評估替小學生操練的老師和家長。他們有沒有讀過大學,有否同時主修數學、中、英文文學、科學、歷史兼通識?亦可曲線支持李光耀甚至希特拉深信的優生學,nature 與nurture雙管齊下,善哉善哉!

「大哥,咪玩啦!你掂樣操練小學生TSA呀?」球友聽我一輪演講不服。

「你讀過代數未?」我問他。

「未。」

「好!我來教你,很簡單,代數和算術一樣,3個白波加5個白波等於幾個白波?3x+5x=8x,8個係未? 5個橙波加2個橙波等於幾個橙波?5y+2y=7y,7個係未?我來問你,10個黄波加10個黄波等於幾多?10z+10z=?」

「20z。」

「對了!呢位同學,你好叻呀!」」

「你搞邊科呀?你連10個白波加10個橙波都唔敢問!」

「嗱,你咁叻,等哥哥教多你一條英文體積題!你叠高一戙pizza,體積有多大?」

「一個pizza面積乘高度囉。」

「Pizza半徑是r,高度是h。體積呢?」

「pi乘r乘r乘h囉。」

「Pizza半徑是z,高度是a。Pizza體積就係pizza啊!係未好易明呢?」

結語:我想做隻快樂的港豬,但讀過數學和邏輯,一世扮也扮不到,只知道TSA不是用來考老師和家長,應是帶給孩子歡樂,不讓他們做未來港豬!(完)

延伸閱讀:The Magic of Math: Solving for x and Figuring Out Why by Arthur Benamin.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